萱萱

北京生活与写作:作家视角下的传统与现代交融之美

萱萱 美食 2023-09-26 3233浏览 0

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- “新北京,新生活,新写作”主题分享活动日前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,这是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的一项重要活动,也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焦点之一,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。

image.png

在这次活动中,乔叶、文珍、范雨素、林特特、周婉京、杜梨等作家分享了她们在北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特别之处,以及对新北京和老北京之间不同之处的观察。她们还分享了这些发现和感受对她们写作的影响。


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在开场发言中表示,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承,使每位北京作家都需要面对如何书写新北京和新生活的问题。她指出,北京不仅拥有宽阔的大街、壮丽的建筑和繁忙的人群,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兼具雍容大气的城市性格和不断生长的动力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,在城市的无限生长中,每天都有许多大事件和精彩故事等待着我们,如何将这些元素以鲜活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,对北京作家来说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


乔叶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经历以及她与这座城市的关系。作为一个从外地来到北京的人,乔叶认为她与北京的关系既内在又外在,她在这里工作,同时也以外部人的新鲜视角看待这座城市。她表示,“新北京、新生活”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,在这个交汇点上,新与旧相互映衬,这些充满活力和生动的元素是她希望能够用笔墨捕捉的内容。


文珍分享了自己经历的一次充满戏剧色彩的交通事故,以及在事故中遇到的各种人物。“北京首先是一个政治中心,这让北京的居民与众不同,他们非常关心国家大事,这是北京最独特的地方。对待北京,我总有一种考试的感觉,而这场考试似乎永远没有结束。”

范雨素解释了为什么她来北京工作,她说:“北京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。”她观察到现代人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,与古代流动人口留下的乡愁不同,现代人的乡愁似乎更多地与时间和空间有关。她表示,她常常观察身边的孩子,思考这些在北京长大的流动儿童将会成长为何种人。这或许会成为她未来写作的方向。


林特特认为小说应该是“史料”,即便小说中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,仍然应当反映社会的风土人情、社会现象,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思潮。她认为,如果能够真实、真诚、准确地表达自己,那么每个人都将成为时代的标本。她鼓励作家将自己的故事变成史料,以便后人了解这座城市。


周婉京认为北京是一个交织的城市,不同的人在这里过着不同的生活。“我在大院长大,但我喜欢写胡同。我经常思考,新北京和旧北京之间一定有一条隧道,而我想要成为这条隧道。”


这次主题分享活动让作家们从个人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出发,深入探讨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以及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,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在北京这幅画卷中的交织与碰撞。



发表评论